中国改革开放多年来金融改革发展成绩很大,但金融多样化程度仍明显不够,这种局限使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形成对多样性特点十分明显的社会融资需求的有效供给,尤其是那些为数众多、风险承受力比较低的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比较普遍地存在,所以金融不普惠便成为大家的感受。那么,怎样提高金融的普惠性?笔者以为应包含两大要点:
第一,必须实质性地推进金融多样化改革,消除中国金融领域竞争不充分形成的过度垄断因素。虽然有的金融界朋友不承认中国金融业存在垄断,但我们如果反过来看,金融目前在很多方面还存在短缺经济特征,而短缺经济隐含着的就是竞争不充分,至少有一些过度化的寡头垄断因素。在大方向下,其实中国金融改革的要领已越来越清楚,在1到2年内要完成利率市场化,伴随这样的改革要求,也已经明确要发展一大批民营资本介入、发挥重要作用的中小银行与金融机构,还要推出使这些中小银行能够取得社会公信力的存款保险制,以及积极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下可兑换。所有这些事情中,实际上还包含着我们现在必须处理的、谁也无法完全否定、带有挑战意义的互联网金融,它将在中国追求实际上的后来居上的现代化过程中间发挥独特作用。中国现在于技术创新支撑之下,确有“后发优势”的空间,我们千万不要错失这样的空间,实际上中国也必须追求在“第三次产业革命”中至少占领若干制高点——这样一种战略考虑势必要把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三层次的互动联合在一起。互联网金融是又一个在中国改革发展过程中必须处理好的“规范和发展”关系的问题。
第二,必须积极开拓和推进我国政策性金融体系和机制的创新。这样一个命题,在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在中国已有讨论和一些实际推进步骤,后来看到的是复杂情况下的坎坷,跌跌撞撞,到现在,中国的政策性金融体系并没有成型。这个事情在历史全景中看,可能比我们前面看到的相对清晰的金融多样化改革更具有挑战性。面向现代化战略目标,如何在长效机制概念下,形成对草根创业创新、小微企业、三农等必须得到支持的、社会客观需要的这些“弱势”市场主体的融资供给,必须加上政策金融体系构建因素,才能完成历史任务。这个事情里面,难度在于如果承认商业性金融旁边还有政策性金融,实际上就必须承认双轨制,而双轨制下必须考虑,怎么样在中国现实社会情况下有效地防抑设租寻租,使双轨运行不被扭曲至不可持续?政策融资机制内怎么样能够风险共担,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前提之下,给那些应该得到支持的对象以可持续的支持力量,而不是加入其他各种各样的拉关系、乌烟瘴气的不良因素?这与全面改革中的制度建设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且形成了带有“攻坚克难”意味的挑战。(作者系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